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之【四十三】
友现 20140317
思维的激情
受美国加州小学逻辑思维训练-Thinking Map的启发,在学习《木兰诗》一课时,我和学生交流,思维导图不仅是我们常规画的发散型一种,还有流程型,交错型,对比型等形态。(详情见)
Thinking Map主要包括八种图,分别是:?
1、Circle Map(圆圈图)?
2、Bubble Map(气泡图)?
3、Double Bubble Map(双重气泡图)?
4、Flow Map(流动图)?
5、Mulit-Flow Map(多倍流动图)?
6、Brace Map(支架图)?
7、Tree Map(树型图)?
8、Bridge Map(桥型图)
预习环节,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,要求学生试着用木兰经历的“地点”和“事件”做一个双层流程图。这个相对于以往的程式化导图,是一个有激情的创新。但难度不大,变化不多。
孩子们开动脑筋,开始在文章中寻找木兰的经历地。很多学生能够给她的人生画一张履历导图。这个话题其实是文章内容的理解,你看懂了诗歌,挖掘出了生平经历,就可以指导木兰诗的主要内容了。
单有学生自己画还不够。还必须交流。
所以,教学过程的下一步就是,师生交流。
学生呈现自己的作品,讲解自己的分析。老师给出教学参考书,和自己的思考,这样文章内容把握了。
后面还设计的一个创新,请学生根据木兰的生平经历写一首“叙事诗”,来一个文学创作。就像豫剧《花木兰》、迪斯尼的《花木兰》一样,你也进行一个文学改编。这个要求挺高,只有不多的几位同学能完成。大多数学生只有等待,观望和不知所措。这是一个缺憾。
我们的孩子真的只能找找关键词,而缺乏创作,创新的激情吗?
评论